幹細胞外泌體熱潮:抗老醫美新時代

2025/10/09 30,741

撰文/陳人輔博士 整理/編輯部 版面設計/P

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因具備免疫調控及組織修復能力,被廣泛應用於再生醫學。然而,細胞治療潛藏異體移植、腫瘤形成及冷鏈保存不便等限制與風險。近三年來,間質幹細胞衍生外泌體(MSC-derived exosomes)逐步取代間質幹細胞,成為新一代「無細胞治療」(cell-free therapy)的研究與臨床焦點。

 

間質幹細胞外泌體是一種直徑 30–150 nm 的細胞外囊泡,內含 mRNA、miRNA、蛋白質與脂質,能透過細胞間訊號傳遞參與組織再生與免疫調節。與 幹細胞相比,外泌體的安全性、生產所具的穩定一致性與操作便利性更具優勢,因此特別適合應用於需要高安全性與即時效果的醫學美容領域。


現有醫學美容療法的不足與限制:間質幹細胞外泌體的突破契機

醫學美容產業在過去十年快速成長,但現行主流療程依然有許多不足:

玻尿酸與膠原蛋白填充

玻尿酸與膠原蛋白注射是全球最常用的抗衰老療程。玻尿酸注射市場在 2023 年已超過 40 億美元,並以 CAGR 8–10% 增長。然而,其效果通常僅維持 6–12 個月,且可能出現結節、血管栓塞或過敏反應等併發症,使消費者需持續重複治療,既增加成本也提高風險。相比之下,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可透過促進膠原生成與血管新生,展現組織細胞層級的長期修復與再生,可望降低治療頻率並提升安全性。

 

 自體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療程

PRP 被廣泛應用於皮膚回春與毛髮再生,2023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 3 億美元,然而,PRP 效果高度依賴患者年齡與健康狀況,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往往療效不佳,因其自體 PRP 的活性較差,也因 PRP 來自患者自身萃取,所以療程效果也缺乏一致性,導致消費者滿意度不一。而間質幹細胞外泌體來源穩定,是既定的內容物組成,不依賴治療者自身個體差異,因而能提供更一致的療效,被認為是 PRP 的升級替代方案。

 

雷射與微針治療

雷射與微針療法為透過創傷誘導膠原重塑,是醫美診所常見療程。微針市場 2023 年規模約 6 億美元,但其缺點包括術後紅腫、色素沉著與感染風險,且修復期可能長達數週。近期臨床試驗顯示,將間質幹細胞外泌體作為術後輔助治療,能縮短修復期約 40%,並減少副作用,顯示其在結合療程中具強大潛力。

 

 化妝品與護膚品

全球護膚品市場在 2024 年已達 1700 億美元,其中抗老化產品佔比超過 40%。然而,多數產品僅能作用於表皮層,活性成分難以滲透真皮,造成短期保養、缺乏持久修復的侷限。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具天然囊泡結構,能有效穿透皮膚屏障並輸送多種細胞生長因子至真皮層,提供化妝品難以企及的深層修復功能。這也是為何多家韓國品牌近年積極推出含外泌體的功能性產品。

 

因此,傳統療程雖然能帶來快速效果,但多為結構性填補或淺層改善,療效有限且伴隨不確定風險。間質幹細胞外泌體的優勢在於結合了安全性、標準化、和細胞層面再生,可達到更長效、逆轉缺損的修復療效,因此能積極填補現有醫美產品與療程的缺口。

 

傳統療程與間質幹細胞外泌體之比較分析:

 

間質幹細胞外泌體於美容和抗衰老的研究進展

近年諸多研究提到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在皮膚再生與美容領域具有多重功效,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可透過活化 PI3K/Akt 與 Notch 路徑,促進膠原蛋白合成、血管新生並抑制炎症,能有效加速創傷癒合並減少疤痕形成。這對醫美療程後的修復尤為重要。

 

在美容臨床中,將間質幹細胞外泌體與雷射、微針療法結合,可縮短修復時間並增強效果,例如減淡細紋、改善膚色不均與毛孔粗大。研究指出,外泌體還能降低黑色素沉積,改善黃褐斑與色素沉澱問題,並具抗光老化的優點。此外,動物實驗顯示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可刺激毛囊幹細胞活化,促進毛髮再生,為脫髮治療帶來新契機。

 

外泌體針對於護膚美容方面有以下的作用途徑與效果:

 

抗老化相關疾病亦是醫學美容診療單位所常見更進一步的延伸項目。老化所帶來的各種慢性疾病使人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都會受到極大挑戰,近三年臨床試驗數量的大幅增長顯示外泌體潛力遠超過美容應用,截至 2025 年 1 月,全球已有超過 64 項間質幹細胞外泌體或間質幹細胞囊泡相關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涵蓋皮膚創傷、或骨關節炎、心肌梗塞、神經退化疾病等老年退化症。

 

在骨科領域,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可減輕關節炎患者的發炎反應並促進軟骨修復,有望成為替代關節注射玻尿酸的新療法。心臟血管疾病方面,間質幹細胞外泌體能促進血管生成、減少心肌細胞凋亡並抑制炎症風暴,對心肌梗塞後的修復有絕對救急的效果。神經再生方面,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可透過運送 miR-133b、miR-21 等小片段 RNA,促進神經元軸突再生與突觸形成,並抑制微小膠質細胞的過度活化,在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展現了可期潛力。因此無論是皮膚問題、骨關節或神經退化,間質幹細胞外泌體都能從中發揮其優勢,補足傳統治療上的限制。

 

外泌體市場與產業發展

目前全球外泌體相關市場在 2023 年已達 3.5 億美元,並預計以 28–32% 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 持續增長,至 2030 年可能超過 30 億美元。其中醫學美容應用佔市場的 35% 以上,成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

 

美國與韓國是目前外泌體在醫學美容方面兩大主要市場,美國診所多將其作為 PRP 升級替代療程,韓國則主打添加外泌體的家用護膚品。中國市場則以醫學美容診所為客源引入,服務內容涵蓋了多家生技公司所投入的外泌體原料與產品開發。

 

由於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兼具生物製劑(藥品)與化妝品(化學原料)兩種角色,各國為此設置了不同的生物安全管理規範:

 

外泌體應用導入市場的挑戰

雖然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在臨床應用上具有無窮潛力,但若要能穩定供給市場需求,仍有瓶頸需要突破。目前市面上外泌體萃取與純化方法並未標準化,不同實驗室可能因應環境或設備限制,各自選擇使用超高速離心、尺寸排阻層析或免疫磁珠方法,且參數不一,進而導致生產結果品質無法類比。其次,外泌體在長期儲存或常溫條件下仍不夠穩定,需開發新型保存載體,如:水凝膠或奈米顆粒。

 

臨床研究方面,目前多為小型試驗或動物疾病模式,仍缺乏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此外,不同來源間質幹細胞,如:骨髓、臍帶、脂肪及誘導型多能幹細胞外泌體之間的功能差異尚未明確,未來需要更多不同來源比較研究以決定其適應症。

 

總結來說,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在近三年於再生醫學與醫學美容領域有突破性進展,尤其在皮膚修復、抗衰老、毛髮再生等領域已逐步形成臨床應用的產業鍊,並在老化退化症領域展現對骨關節修復、心血管疾病與神經再生等良好效果和預後。未來透過跨領域合作與法規支持,間質幹細胞外泌體有望成為安全、有效且普及的再生醫學與醫美核心療法。

 

 

陳人輔 博士

現任世勛國際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科研總監|英國諾丁漢大學生物醫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口腔生物所碩士|致力於成人及胚胎幹細胞、再生醫學、幹細胞生長因子、美容再生醫學等相關領域進行研究與實際應用,曾於香港擔任亞太幹細胞研發副總及科技新報科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