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傷口難癒合!間質幹細胞移植可免截肢

2020/09/17 19,608

整理/編輯部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罹患糖尿病的病友已超過200萬人,並以每年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什麼是糖尿病?有哪些症狀?針對無法癒合的傷口,幹細胞療法又能夠如何治療呢?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疾病,成因主要來自遺傳、飲食習慣。一般人進食在正常情況下,碳水化合物經過消化、分解,會產生葡萄糖,此時胰臟會分泌「胰島素」讓葡萄糖進入細胞,轉換為肌肉或細胞的燃料,成為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身體無法有效地運用胰島素,就會演變為「胰島素阻抗」而影響血糖調節,讓血液中的糖份無法進入細胞,使得血糖過高。當血糖超過腎臟負荷,便會經由尿液排出,因而稱為「糖尿病」。

糖尿病分為「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繼發性糖尿病」等類型,其中「二型糖尿病」最為常見,約佔患者的90~95%。此類糖尿病患者多半為中高齡人士,身形肥胖、飲食習慣不佳、缺乏運動,也可能有家族病史,若確診糖尿病,必須審慎看待。

 

罹患糖尿病 全身器官都受牽連

為何糖尿病不能輕忽?因為一旦罹患糖尿病,全身器官都會受到影響。當身體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就像泡在糖水當中,讓血管壁慢性發炎、變得脆弱,血液流量減少,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的氧氣、養分到身體各處,器官的功能自然愈來愈差。因此,當患者發現眼前常有黑影,可能是視網膜病變;手麻、腳麻,代表神經出現問題;尿液變少,就可能是腎臟功能惡化。經年累月下來,糖尿病患者將必須面對失明、中風、心肌梗塞、洗腎等併發症。如果血糖值超過600mg/dL,糖份、水份將隨著尿液排到體外,患者會有多尿、脫水、呼吸急促等症狀,甚至會昏迷、死亡,這就是所謂的「糖尿病高滲透壓症候群」,必須立即送醫救治。

不僅如此,糖尿病患者還常發生「糖尿病足」,肇因於足部血管硬化、感覺神經麻痺,使足部感覺變差,若再加上照護不良,受傷後造成的慢性傷口潰瘍長期難以癒合,最嚴重可能需要截肢,甚至危害生命。根據統計,國內每年約有50萬例的潛在慢性困難傷口,就是以糖尿病足為大宗。

過去要治療這類慢性困難傷口,往往必須多次清創、取皮、補皮,但手術成功率相當低,不但無法讓傷口有效癒合,更別說對患者造成的痛苦。如今,科學家發現可利用「自體脂肪幹細胞」幫助傷口癒合,讓患者免於截肢命運,可說是糖尿病友的一大福音。

 

自體脂肪幹細胞幫助傷口癒合 糖尿病患免截肢

自體脂肪幹細胞如何治療困難傷口?方法是先抽取患者的自體脂肪,經過分離、培養、增生,萃取其「間質幹細胞」放到傷口上,使其分化成為皮膚細胞的一部分,活化困難傷口周邊殘餘的組織細胞,促進細胞及血管新生,藉以加速傷口癒合的速度,並幫助調節身體的免疫能力。

2020年,三軍總醫院宣布獲衛福部《特管辦法》核可,與國內生技公司共同執行國內首件「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計畫」,這也是亞洲第一個將「困難傷口癒合」納入常規治療的細胞治療案。該計劃邀請糖尿病患者參與臨床試驗治療,其中就有患者接受治療後,腳部的傷口順利癒合,經過一年半都沒有再復發,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振奮。

由於自體脂肪間質幹細胞具有分化、抗發炎的特性,能修復身體的損傷或病變組織,再加上因為取自患者本身,可以多次使用、避免排斥、減少過敏,又具備能減少手術次數及麻醉深度的優點,所以非常適合用於治療糖尿病的困難傷口,足見這個治療計劃對國人而言別具意義。

 

穩定血糖 從飲食、運動、服藥著手

面對糖尿病,預防的重要性還是遠遠大於治療,更以「穩定血糖」為第一要務。糖尿病常見的「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往往是在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而在血糖超標初期,因為多半缺乏明顯症狀,患者並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於是輕忽了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因此,若你是糖尿病高風險族群,甚至已經確診,首要任務就是穩定血糖,目標是空腹血糖至少要在130mg/dL以下,飯後血糖在160mg/dL到180mg/dL以下,糖化血色素最好低於7%,年輕患者則最好控制在6.5%以下。

至於穩定血糖的方法,可從「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服藥」三大方向努力。三餐應定食、定量,減少高油脂、油炸物、精緻糖,多多食用未經加工的全穀類、豆類、蔬菜、水果,也要攝取充足水份,同時搭配適度運動、規律作息,維持適當的體重,更要避免菸酒,也要定期回診,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適度減壓 也有助於控制血糖

別忘了!過度的壓力會影響內分泌,造成皮質醇、升糖素、腎上腺髓素、正腎上腺髓素質的分泌,這類「壓力賀爾蒙」會導致血糖升高,必須特別留意。因此,糖尿病患者千萬別用抽菸、喝酒、暴飲暴食來宣洩壓力,可參加病友團體尋求彼此支持,一同正向思考、培養興趣,達到放鬆身心、適度減壓的目的。

醫療科技持續進步,雖然已經讓糖尿病的治療有了更多可能,但它的危害依然不容小覷,建議讀者別掉以輕心。現在就從日常生活開始檢視,避免糖尿病來敲門,不僅維持身心健康,也能守護自己的未來!